“平时也没觉得哪里不舒服,怎么一摔就骨折了呢?”68岁的张阿姨买菜回家时不小心滑倒,手腕轻轻一撑就发生了骨折。在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重度骨质疏松。医生告诉她:“您的骨密度已经很低了,就像干枯的树枝,稍微用点力就会折断。”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医院上演。据调查,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达19.2%,这意味着每五位中老年人中就有一人骨骼正在悄悄变“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寂静的流行病”并非无法可防——恰当的运动正是强健骨骼的天然良药!
许多人误以为骨质疏松患者应该静养少动,生怕一不小心就骨折。事实恰恰相反!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发布的《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明确指出:骨质疏松的治疗需要综合用药并结合体育运动。
当我们进行科学运动时,骨骼会受到良性刺激,从而激活成骨细胞,促进新骨形成。同时,运动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这对骨质疏松患者至关重要!
医院骨内科副主任医师邱云辉强调:“力量锻炼和有氧运动相结合,是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的最佳方式。”
作用原理:抗阻训练时,肌肉收缩产生的机械应力传导至骨骼,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提升骨密度。
适合动作:
靠墙静蹲:头、肩、臀、手掌紧贴墙面,缓慢下蹲后再上滑恢复站立。每次10个,每周2-3次。
图片来源网络
俯卧抬腿:俯卧位,轻弯左小腿,抬高左大腿,左右交替。每次30个循环,每周2次。
弹力带训练:用弹力带做弓箭拉伸和肩带拉伸,锻炼背部和上肢。
专家提示:“选择能完成8-12次/组的重量负荷,每周进行2-3次。规律抗阻训练可使腰椎骨密度提升1%-3%。”
作用原理:负重运动通过地面反作用力刺激骨骼,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
最佳选择:
步行:最简单有效,速度中等偏快(步频100-120步/分钟),全身放松,每天5000-10000步效果最佳
图片来源网络
水中运动:游泳或水中行走,对关节负担小,特别适合老年患者。
慢跑/骑自行车:适合身体状况较好者,每天2000-5000米慢跑。
研究显示,每天坚持步行30-40分钟有利于刺激骨形成。当步行量少于1000步时骨量会下降,而超过万步后骨量增加并不明显。
作用原理: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及骨折。
黄金练习:
单腿站立:单手扶椅,单腿站立保持平衡,每天练习。
图片来源网络
“8”字行走:按“8”字形路线曲线行走,速度不宜过快。
太极拳:融合平衡、力量和柔韧训练,特别适合老年人。
生活小技巧:刷牙时可做平衡练习——将重心从脚尖移到脚跟,或尝试单腿站立。
作用原理:强化背部肌肉,改善姿势,保护脊柱。
关键训练:
头颈抗阻:下颌内收,头部用力下压,使颈椎伸展。每天2次,每次10个,持续5秒以上。
俯卧抬胸:腹部垫枕,双肩外扩,轻抬头胸,头部平行地面。
静力性姿势训练:坐立时伸直腰背,收缩腹臀;站立时平均分配双脚重量;睡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
图片来源网络
形体要诀:“正确的站姿是把自身体重平均分配到双脚,微微收腹、目视前方、微收下巴,微向上提拉胸骨。”。
运动方案要科学,这些原则要记牢
每周训练3-5日,间隔不超过3-4天。
运动后心率控制在 170-年龄(如60岁不超过110次/分钟)。
以次日不感疲劳为度,循序渐进增加强度。
安全警示:
避免危险动作:前弯腰、扭腰、仰卧起坐等会增加脊柱压力。
忌高强度运动:跳高、快跑等剧烈运动易致骨折。
体位变换要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跌倒。
选防滑鞋具:户外选择平整场地,家中保持地面干燥。
健康骨骼是幸福晚年的基石。从今天开始,每天花30分钟践行这四个运动处方,配合合理营养和防跌倒措施,让您的骨骼重新“钢”起来!
记住:运动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坚持三个月,您会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坚持一年,骨密度检测会给您惊喜的回报!
骨内科是我院亮点科室,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中国骨质疏松症筛查与规范诊疗能力建设项目成员单位,国际骨折联络服务实践单位。现有医护人员1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医学博士1名,医学硕士7名。科室将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完美结合,专注于骨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科室目前配备骨质疏松多波段光谱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中低频治疗仪,胰岛素泵等治疗设备,运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改善各种大小关节及骨骼肌肉疼痛方面临床疗效显著。主要治疗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痛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病等疾病。
诊疗范围: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痛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病等疾病。
声明: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健康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