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或腿上青筋就是浅静脉
浅静脉炎,最熟悉莫过于这样一个场景:输液后出现手背或者前臂疼痛,沿浅静脉发生红肿、灼热,然后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一般 1-2 周后,炎症慢慢消除,皮肤又恢复了原来的弹性,肿痛也消失了。 我们往往因为司空见惯,所以不以为意,实际上小问题也有大学问,搞清楚,才可以有针对性的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静脉炎才有警惕性。
药物性浅静脉炎
顾名思义,此类主要由静脉注射引发,有药物因素,也和穿刺条件有关。一些特定药物,比如化疗、抗肿瘤药物、扩血管药物等等,对血管有刺激性,长时间用药后,容易引发。
穿刺比较细的血管,输液速度过快,浓度过高都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在寒冷环境下或药物温度较低条件下,因为血管容易痉挛,也会增加药物在血管内的残留时间,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增高。
静脉曲张型浅静脉炎
发生曲张的下肢静脉,血流瘀滞,流动缓慢,皮肤防御功能降低,如果细菌入侵或者外力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可以形成血栓,并有可能反复发作,导致皮肤变黑,形成溃疡等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针对浅静脉新发血栓,往往习惯于保守治疗一段时间,进行抗菌治疗,血栓面积大的患者还要抗凝治疗。实际上此类血栓属于无菌性炎症,绝大部分是不需要抗生素的。新形成的浅静脉血栓一旦通过交通支或者大隐静脉的主干蔓延至深静脉,就可能因血栓脱落从而诱发肺栓塞。
所以在早期血栓刚刚形成之后,就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及时解除血栓蔓延的风险,也避免了色素沉着,皮下脂质硬化等诸多的后遗症。
了解更多详情可点击下方文章:
游走性浅静脉炎
游走两字,说明此类病变为不同部位反复出现的浅静脉炎。全身各处静脉均可发生,以下肢多见。与内脏癌肿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胰腺癌多见,所以遇到反复静脉炎的患者,应引起警惕,仔细查找有无内脏肿瘤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
胸腹壁浅静脉炎
多是一些肥胖及缺乏锻炼的患者,在上肢用力牵拉后,出现患侧胸、腹壁疼痛,上肢上举或外展时加重。检查时可发现胸腹壁有一压疼的硬韧索条,皮肤绷紧后,可见索条处如沟状凹陷或嵴状隆起,对人体影响小。